所在位置:首頁 > 清風時評 > 正文

讓民生工程真正暖心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改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各地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積極探索垃圾、糞污、污水治理新模式,著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美麗宜居村莊,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國務院農村人居環(huán)境大檢查第四檢查組在部分農村檢查時發(fā)現(xiàn),本應埋在地下的化糞池變成了狗窩、雞食槽、儲物柜、水缸蓋,甚至“飛”上了村民屋頂,而且當?shù)剞r村改廁工作存在虛報數(shù)量、廁具一發(fā)了之等問題。

小廁所,大民生?!皫锩笔寝r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被寫進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家還專門投入大量資金,目的就是改變農村環(huán)境衛(wèi)生,預防控制疾病發(fā)生和傳播,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但在個別地方,有些改好的廁所看似漂亮,卻華而不實,老百姓不愿意用;有的只是挖個大坑,埋上塑料桶,看似改造了,其實還是旱廁;有的雖然裝上了蹲便器,卻沒有沖水功能,老百姓沒法用;還有的偷工減料,能簡易就簡易,能湊合就湊合,質量令人擔憂……為民謀利的民生工程,沒有辦成讓百姓滿意的暖心工程,反而成了“寒心事”,著實令人氣憤。

不可否認,個別地方老百姓確實存在對改廁政策認識不足、觀念落后,不習慣、嫌麻煩、怕花錢的情況。但從根子上講,問題還是出在干部身上,既有思想認識不夠,不愿作為的問題;也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的因素;還有開拓意識不強、不會創(chuàng)新、不善作為的情況。凡此種種,都是懶政怠政庸政的具體表現(xiàn),浪費了國家資源,損害了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威信。

農村改廁,不論初衷還是落腳點,這項利民之策體現(xiàn)的都是以人為本。如何把好政策落實好,暢通“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是多措并舉、因地制宜,而不能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因此,相關部門和領導干部要切實肩負起應有責任,堅持群眾自愿原則,科學籌劃,從實際出發(fā),選擇合理的改廁模式,既要避免華而不實的浪費,也要防止敷衍了事的湊合。要嚴格考核驗收機制,不僅要聽匯報,更要查臺賬核實情,看改廁是否真正有效,聽群眾是否確實滿意。

此外,還要做好改廁后續(xù)文章,結合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程,逐步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鄉(xiāng)鎮(zhèn)專業(yè)保潔隊伍或農村糞污市場化治理體系,確保改造的廁所能夠長期使用。改變生活習慣,難在觀念,要開展健康衛(wèi)生知識普及,利用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老百姓轉變觀念、主動參與,確保實事做實、好事辦好。(孫現(xiàn)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