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熱門關注
所在位置:首頁 > 廉韻清風 > 歷史文化 > 正文

萬里江山一放歌

“茅盾生平展”講述文學大家風范

萬里江山一放歌

“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現(xiàn)場。劉同華 攝

故居院內的茅盾雕像。劉同華 攝

 

朱自清為慶祝茅盾從事文藝工作25年寫的賀信《始終如一的茅盾先生》,信中講:“我的文學工作是受了他(茅盾)的鼓勵而發(fā)展的”。劉同華 攝

近日,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的茅盾故居以嶄新的面貌重新與觀眾見面。這里地處南鑼鼓巷東側,毗鄰鐘樓、什剎海、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等景點,鬧中取靜,逸致獨成,是觀覽研學、文學愛好者打卡的好去處。

由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精心籌備制作的“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開展,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將茅盾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成就細細道來。

左手文學,右手革命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是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望的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文學評論《夜讀偶記》等。茅盾的作品是理解現(xiàn)代中國歷史、進入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理想文本。

1974年,茅盾遷居北京市東城區(qū)后圓恩寺胡同十三號小院。1981年3月27日茅盾去世后,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該地改建“茅盾故居”。1985年3月26日,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開館,3月27日文學館內屬機構茅盾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茅盾故居是茅盾晚年生活、工作的主要場所,他在這里寫作、閱覽,接待國內外的友人。故居的書房內有寫字臺、沙發(fā),茶幾上堆放著的他寫作時備查的舊期刊、平時收集的剪報資料以及晚年閱讀過的書籍等。在這個小院里,茅盾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7年,他筆耕不輟,撰寫了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通過這些,人們不難直觀地觸摸到一代大家生活的質地。

故居暗紅色大門旁的兩棵高大的白楊樹,使人想起茅盾先生的名文《白楊禮贊》: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span>

左手文學,右手革命。茅盾的一生,是厚重的一生。

“茅盾生平展”第一展廳是“從文學青年到革命者”,展覽從“青年時代”“新文學的弄潮兒”和“最早的一批黨員”三個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方式展示茅盾早年的經歷。

1908年,12歲的少年茅盾就提筆寫下了“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展品當中有一篇茅盾幼年的作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論》手稿,里面的評語寫著:“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1920年秋,茅盾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次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茅盾轉為第一批黨員。二十年代,茅盾為黨早期的革命事業(yè)做了大量宣傳、組織工作。在承擔黨組織交給的工作同時,他堅持唯物史觀和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終其一生服務于黨的革命事業(yè)。

存亡關頭逆流多,森嚴文網欲如何?

驅車我走天南道,萬里江山一放歌!

這首詩是茅盾于1941年3月口占而成。詩中,一股沖破囚籠、走向自由的豪邁精神噴薄而出。民族興亡之際,他肩負使命,以紙筆作刀劍,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

1949年10月1日,茅盾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登上天安門城樓,見證了毛主席莊嚴宣布新中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茅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任部長,繼續(xù)為新中國文化建設事業(yè)作貢獻。

自覺用文藝服務時代和人民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茅盾成為我黨最早一批黨員之一。中央局決定讓他擔任直屬中央的秘密聯(lián)絡員,利用其主編身份作掩護。年僅25歲的茅盾始終無怨無悔地埋頭苦干,從容縝密地完成秘密任務。

茅盾自幼博覽群書,極具寫作天賦,1916年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后,他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以此為起點,開始成為新文學的弄潮兒。在這里,他結識了陳望道、李漢俊、李達等進步人士。五四運動的勁風吹得他憂國心更切,接手《小說月報》后,茅盾進行大膽革新,關注社會,直面人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內容,揭露社會黑暗,一經改版即在全國讀者中引起轟動,成為新文學運動的一面旗幟。

在擔任“紅色交通”聯(lián)絡員的同時,茅盾還翻譯了許多介紹共產黨的理論文章發(fā)表,進校園宣講、組織罷工運動,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支持革命,展露出他卓越的宣傳才能。

1927年大革命失敗,共產黨的命運陷入了黑暗時刻。茅盾也在國民黨的通緝名單中,不得不暫時隱蔽起來。

大革命的失敗令他痛心,為了“在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fā)一星微光”,他拿起了筆,激憤禁不住從筆端涌出,只用了4個星期就寫完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幻滅》。葉圣陶對這部作品大為贊賞,在他的建議下,小說發(fā)表時,使用了筆名——茅盾。自此,中國新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茅盾”誕生了。

《幻滅》一經發(fā)表便引起廣泛關注,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方法讓茅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識度,開啟了他通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之巔的筆墨人生。

茅盾加入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事業(yè),走上了用文學創(chuàng)作助力革命事業(yè)的道路,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小說《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代表作,輾轉于延安、重慶等地開展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化陣地上,茅盾一直英勇戰(zhàn)斗,自覺用文藝服務時代和人民,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后,茅盾的角色從一個出版家、一個作家轉為新中國文藝的組織者、領導者。他先后擔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人民文學》主編等多個職務,他大量扶持文壇新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中國文學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今年的7月4日,是茅盾128周年誕辰。當日,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觀前街17號茅盾紀念館,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茅盾生前友人顧家?guī)值暮笕藢⒄洳氐?9期《文藝陣地》原刊,捐贈給桐鄉(xiāng)市茅盾紀念館作永久收藏。

作為中國著名作家,茅盾一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1700萬字的文學作品。由他主編的《文藝陣地》,是抗戰(zhàn)時期歷時最久、普及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全國性大型文學期刊之一。

擔任《文藝陣地》主編期間,茅盾發(fā)表有《發(fā)刊辭》、《編后記》、短文、短評、書報述評等文章,《白楊禮贊》就發(fā)表在《文藝陣地》上。同時,茅盾還廣泛向朋友們約稿,包括張?zhí)煲?、蕭紅、姚雪垠、艾青、臧克家、夏衍、蕭乾、何其芳等作家。

自1938年4月16日創(chuàng)刊至1944年3月終刊,《文藝陣地》完成了艱難而光榮的歷程,全刊共出63期,發(fā)表長、短篇小說100余篇(部),劇本近30部,其中很多作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占有重要地位。

一冊冊泛黃的書籍,飽含歲月滄桑,既是時代的吶喊,也是茅盾投身革命的見證。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旨在鼓勵長篇小說作者繼續(xù)創(chuàng)作。茅盾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也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對于文學界,茅盾文學獎評選是四年一度的盛事。如今長篇小說文學創(chuàng)作已成大江大河,給當代文學帶來了繁榮的春天。去年揭曉的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5部獲獎的長篇小說分別是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喬葉的《寶水》、劉亮程的《本巴》、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以及東西的《回響》。

當年茅盾捐出自己的稿費來設立這樣一個文學獎項,為中國當代文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以長篇小說這樣一種文體來書寫個人與時代的連接,以文學的方式寫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其所推選的小說,深刻反映了時代變革、現(xiàn)實生活和人民主體地位,以思想和藝術俱佳的長篇力作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比如,《雪山大地》濃墨重彩地反映了大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青藏高原發(fā)生滄桑巨變的壯闊歷史進程,體現(xiàn)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與價值追求;《寶水》則對新農村建設、鄉(xiāng)村振興有著深切體察,準確刻畫,字里行間流淌著與大地山河相偎相依,與父老鄉(xiāng)親休戚與共,與時代變化同向同行的創(chuàng)作心跡;《千里江山圖》以風格化的敘事和有質感的語言,書寫了一段黨領導的驚心動魄的地下革命斗爭……

“是流淌的河讓我們記住了他們的故事,那條河叫黃河。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出發(fā),裹纏在雪山草原之間,雖然曲折無數(shù),卻不改一路前進的姿態(tài)。”正如《雪山大地》的作者楊志軍所說,“以文字保存記憶和歷史,為山鄉(xiāng)巨變留影,就是我創(chuàng)作《雪山大地》的初衷。我希望雪山大地的變化能成為更多人的體驗,希望在我講述父輩們和同輩們的故事時,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連忘返”。(穆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