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津廉e語 > 清風時評 > 正文

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

“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明鏡,可以用來審美丑、尋差距、校方向,還可以定位原點、升華境界、催生力量。在歷史上、在我們黨內(nèi),那些被稱為明鏡的人,熠熠生輝、閃閃發(fā)光,照亮后來者前行的路,激勵一代代人做時代的明鏡。

春秋后期的周舍,是一面敢說實話的明鏡。

周舍為晉國正卿趙簡子的家臣,他每日記錄簡子的過失并告之。后來,周舍病故,簡子痛若喪子,與眾客卿飲酒之時感嘆,再沒有人對他說真話、道實情。此時,簡子感覺自己離滅亡也不遠了。明鏡之效,略見一斑。

唐太宗時期的魏征,是一面敢于直諫的明鏡。

魏征的一生,始終恪守“有言在喉而不吐,不忠;有危以亂而不奏,亦不忠也”,不圖恩惠不怕斬,前后陳諫三百余事,一生諫諍多達“數(shù)十萬言”,被后人譽為“千秋金鑒”。魏征死后,唐太宗對房玄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由此可見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

由歷史聯(lián)想到黨史。無話不可對黨言,這是共產(chǎn)黨員應有的操守。今天的黨員干部,不妨照照歷史上的明鏡,看看是否對黨忠誠,是否對黨全拋一片心,是否自覺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事實證明,有燈塔的指引,方向就不會迷失;有明鏡的對照,凈化就不會停止。在我黨的歷史上,有很多黨員干部,成為時代的一面明鏡。

許光達,一面不計名利的明鏡。

1955年8月1日,許光達獲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他幾次找長期領(lǐng)導過他的賀龍等老首長走“后門”,提出降銜申請,但均未獲同意。無奈之下,他提筆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各副主席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降銜申請書”。毛澤東同志看到許光達的申請后感慨地說:“這是一面明鏡,是共產(chǎn)黨人的明鏡啊……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lián)P。”

許光達這面明鏡,充分展示了一名共產(chǎn)黨人的黨性、品格和情操。面對這面鏡子,那些心存官氣的人,那些貪圖名利的人,那些只能上不能下的人,難道不感到羞愧和汗顏嗎?

王杰,一面潔身自好的明鏡。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第71集團軍某旅,參觀了王杰同志生前所在連隊榮譽室。在介紹王杰正確對待榮譽和進步的展板前,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zhì)上不伸手”,這“三個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chǎn)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王杰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立起了廉潔自律的豐碑,把住了潔身自好的關(guān)口?,F(xiàn)實生活中,很多黨員干部伸了手、濕了鞋,就是因為守不住底線,做不到嚴格自律。黨員干部常以王杰為鏡,擦拭塵土、凈化靈魂、補齊短板,照出新感悟、新動力、新境界,就不會跑冒滴漏、脫軌越界,就能做到廉潔一生、清明一世。

不僅許光達、王杰,我們黨還有很多值得稱頌的明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diào)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明確要求:“要見賢思齊,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來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事實上,人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在我們黨內(nèi),努力做一面新時代的明鏡,不僅是純潔黨性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純正黨風的現(xiàn)實需求。只要黨員干部人人自覺做明鏡不做昏鏡,做標桿不做“病樹”,則一定無愧于人民公仆的稱號,一定能營造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tài),永葆黨的肌體健康和青春活力。(梁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