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津廉e語 > 清風時評 > 正文

沒有失責必問,哪有精準有效

(原標題:實事求是精準問責① 沒有失責必問,哪有精準有效)

問責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緊緊抓住“責任”二字,反復強調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通過用好問責這個利器倒逼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落到實處,有力推動了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當前,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任重道遠,形勢任務依然嚴峻復雜,鞏固發(fā)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需要進一步用好問責利器,將其磨得更鋒利、用得更精準。開展黨的問責工作,應當堅持依規(guī)依紀、實事求是、失責必問、問責必嚴。

精準問責,精準是程度、狀態(tài),問責是核心、根本。沒有失責必問,哪有精準可談?從基層具體實踐來看,各級黨組織和紀委監(jiān)委在問責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也得到廣泛認可和支持,但客觀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泛化、簡單化,有的地方搞湊數(shù)式問責,把問責了多少干部視為業(yè)績,為了完成“指標”而問責;有的地方把問責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問責成了“包治百病”的“萬金油”、回避深層問題的“遮羞布”;有的地方問責隨意,凡是不合領導意圖的,先打板子再說,這些錯誤傾向必須警惕。與此同時,問責缺位、問責不嚴問題也需高度重視。不能為了避免泛化、簡單化,就不問責、少問責、輕問責。問責泛化、簡單化,正是由于一些問責主體對問責工作不負責、推責卸責,搞不清哪些該問責、哪些不該問責,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該出手亂伸手,結果導致問責界限模糊、程序隨意、手段簡單化等亂象發(fā)生。泛化、簡單化的另一面,必然是問責缺位、問責不嚴,時間精力都放錯地方,必定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撂荒了自己的責任田。說到底,無論問責不嚴不力,還是問責泛化、簡單化,根子都在問責的責任不清晰不落地。

失責必問,首先要厘清責任,該管的不能不管,該問責的不能心軟手軟、睜只眼閉只眼,只管戴帽不管摘帽,做“泥菩薩”“老好人”。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扛起主體責任,不能一提問責就認為是紀委的事情,當甩手掌柜、一推了之,特別是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更要在其位謀其政,用對用好問責利器。各級紀委和有黨內問責權限的黨的工作機關,應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真正把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落實到位。

必須明確,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并不意味著一問責就要“頂格處分”,更不是要把失職失責的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一棍子打死”,而是為了推動黨組織擔負起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實的職責,督促黨的領導干部負責守責盡責,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因此,問責必須在規(guī)范、精準上下功夫。在問責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輕重情形,堅持依規(guī)依紀依法、實事求是等原則,該問的責任一個不能少,不在問責范圍的也不應泛化、擴大化。這也正是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工作報告強調“實施精準問責,防止問責不力或者問責泛化、簡單化”的用意所在。

問責是一項嚴肅的政治工作,問得及時、問得準,才能實現(xiàn)政治、紀法、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產生強大的震懾效應,形成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的正面效果。(閆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