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要聞關注 > 正文

評論 | 知民愈明 為民愈篤

知民之所言,方能為民代言;知民之所盼,方能行為民之實。黨員干部應當在提高“知民度”上下功夫,而不是處心積慮提高個人“知名度”。

理學家朱熹說:“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其意是指對事物和規(guī)律的認識越清晰,行動就越扎實,成果就越豐厚。同理,知民愈明,為民愈篤。知民是為民的前提,不知則會“妄為”;為民是黨員干部的“天職”,不為便是失職。

知民就要“真知”。身臨其境才能心意相通,黨員干部的腳步在泥土中踩得有多深,對真實民情的了解就有多深。接地氣才能聚人氣,通民氣才能長才氣,只有多下基層、多接觸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不會淪為“紙上談兵”。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有詩云:“政情民隱應常通,咫尺間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掃盡,長安雖遠若門庭。”想要真正“知民”,黨員干部就不能高高在上,習慣于只聽匯報、看報告、發(fā)文件,更不能搞形式、走過場、好作秀——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臨走說聲好好干,結果什么事也沒辦?!把谬S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只有對群眾的“擔心”多關心、多操心,對群眾的“憂心”多上心、多盡心,才能真正知民情、順民意。

“知民”就要“周知”。明、清兩代,將一縣之長稱為“知縣”,將一府之長稱為“知府”。清代學者汪輝祖在《學治臆說》中闡釋:“名為知縣、知州,須周一縣一州而知之;有一未知,雖欲盡心,而不能受其治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干部就要對職責范圍內老百姓的情況、情緒了然于胸、了如指掌。這里所說的情況,泛指家庭結構、經濟收入、工作生活狀況、各方面需求等;這里所說的情緒,包括對具體政策的認識、反響、態(tài)度,如喜與憂、想與盼、牢騷與不滿、疑問與意見等。古人說:“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比绻麑γ裆袂槊褚獾牧私鈨H是一鱗半爪、浮光掠影,作決策憑想象、靠推理,就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知民”就要“細知”。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對黨員干部來說,為人民服好務既要有心,更要有力,首先應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毛澤東同志曾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必須“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他還列舉了許多例子:小孩子要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由此可知,面對復雜民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鍋煮,必須實事求是、細致入微地弄清楚哪些是共同愿望,哪些是個別要求,哪些應當馬上解決,哪些可以從長計議。這樣,做工作才能有重點、有條理。從根本上說,“細知”不單是一個方法問題,更是檢驗黨員干部宗旨意識強不強、群眾感情深不深的一把標尺。

“涉淺灘者得魚蝦,入深海者得蛟龍?!敝裰?,方能為民代言;知民之所盼,方能行為民之實。黨員干部應當在提高“知民度”上下功夫,而不是處心積慮提高個人“知名度”。只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知、周知、細知,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才能做到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才能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寒山石)